Tuesday, 28 October 2025

27.10.2025 - PTPTN 贷学金:借钱还钱,是天经地义的事

今早刷新闻的时候,看到一篇报道说:有不少 PTPTN 的贷款者“人间蒸发”了,找不到人,无法追讨债务。看到这样的消息,我心里有点感触。因为其实,我自己曾经也是 PTPTN 的贷款者,而且还不是那种准时还款的好榜样——我也拖了十多年后,才真正开始面对这笔债务。

老实说,我开始还钱,并不是因为突然“醒悟”,也不是因为有人来强烈追债,而是因为那时候人在新加坡工作,收入比较稳定,才有能力把这笔贷款慢慢还清。说到底,这些都是借口。借钱就该还钱,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。

可为什么还是那么多人还不起?或者不愿还?
我回顾自己当年的情况,发现问题不是“没有钱”,而是 没有财务管理的观念

在大马,我们从小学到大学,几乎从来没有被系统地教导:

  • 如何规划支出

  • 如何建立储蓄习惯

  • 如何管理债务

  • 如何建立正确的理财态度

很多人毕业走入社会,薪水一到账,先想着买新手机、吃好一点、享受一下,因为“辛苦了这么多年念书应该犒赏一下自己”。结果在不知不觉中,信用卡开始用了,买车贷款跟着来,然后 PTPTN 的还款信来了——可钱已经不够了。

然后就拖、再拖、再拖。
时间越久,越不敢面对,越觉得压力大。

其实问题不在钱,而在观念

如果从小就有人教我们:

“收入不是用来全部花掉的,而是要先分配。”
“贷款不是免费的,以后总会回来的。”
“现在少享受一点,将来才有更多自由。”

也许今天就不会有这么多人选择逃避。

我并不是来批评谁,毕竟我自己也曾经是那群“拖着不还”的人之一,只是后来有机会醒过来。只是希望更多人明白——PTPTN 并不是一个负担,它曾经是真真实实帮助我们完成学业、走出一条路的支持。

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把这笔贷款看成:

“自己曾经的未来投资”

那么,当我们有能力的时候,把它还上,也算是给下一位需要求学的人一个机会。因为 PTPTN 的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,它也是给下一位学生再循环使用的。

借钱还钱,本来就是天经地义。

Thursday, 16 October 2025

15.10.2025 - 【云顶祭出私有化要约后,我看懂时已经晚了】

那天,大马股市忽然传来震撼消息——

云顶母公司 Genting Berhad(GENT) 宣布,以 每股 RM2.35 的现金价提出要约,收购旗下 Genting Malaysia Berhad(GENM) 的全部流通股。
消息一出,市场立刻轰动,GENM 的股票也随即停牌。

作为一名小股东,我第一时间想的,是:
“哇,这是不是意味着我手上的 GENM 可以以 RM2.35 的价钱被收购?
那应该不用急着卖吧?”

没想到,隔天开市,股价却让我完全看不懂。


一、第二天:奇怪的卖盘,奇怪的价格

停牌解除后,GENM 的股价开盘就在 RM2.30 附近徘徊。
我原以为会有人抢着买,毕竟公司都已经明确说了会收 RM2.35 啊!
但市场的反应却完全相反——

很多人一开市就抛售,甚至有人以低过 RM2.35 的价格卖出。

那一刻我很疑惑:

“人家都愿意出 RM2.35 收购,
你为什么要 RM2.33、RM2.32 这样卖出去?不是亏了吗?”

我心想,可能是有人没耐心吧,也许怕要约条件太多。
于是我选择按兵不动。


二、第三天:我终于看懂,但已经太迟

直到第三天,市场的动向让我恍然大悟。
原来,那些卖掉 GENM 的人,
并不是单纯为了逃离这场要约,
而是——他们把资金转投进了母公司 GENT!

结果可想而知:

  • GENM 的股价维持在 RM2.33~RM2.35 区间波动,几乎无起色;

  • 而母公司 GENT 的股价,却像被点燃了一样。

从 RM2.90,一路飙升到 RM3.40!

这波涨幅,近乎 17%。
短短两天,那些动作快的投资者,
已经笑着在另一边兑现利润。

而我,只能在屏幕前叹口气——
“原来这就是市场的敏感度差距。”


三、我从这场行情里学到的

我不觉得自己“亏”,
但我确实错过了机会

这件事让我明白一个道理:

股市不是考谁懂得多,
而是看谁反应快、逻辑转得快。

很多时候,信息是公开的,
但反应却分出了赢家与观众。

当 GENT 宣布要约时,
聪明资金立刻意识到——
母公司要用现金收购子公司股份,
代表未来的利润与现金流,将更多集中回 GENT 自身。
换句话说,真正受益的,是母公司。

而市场懂的人,马上把GENM卖了,
转向 GENT 这边。

我则在那两天里,一直在犹豫:
“要不要卖?会不会太快?万一我判断错呢?”
等我终于想明白时,
那辆叫“GENTING”的列车,
早已开走。


四、股市的敏感与迟钝

股市从来不是奖励最勤奋的那一个,
而是奖励最敏感、最敢动的那一个。

那一刻我真正体会到:

在股市里,“懂得太迟”,
有时候比“不懂”还要痛。

这并不是说要盲目追涨杀跌,
而是要训练自己在消息出现时,
能马上去思考“资金会往哪里流动?”。

有时,真正的机会不在表面,
而在那条被人忽略的资金流向里。


五、写在最后

这次云顶的收购,要约价 RM2.35 看似给了市场信心,
却也成了一个“转移焦点”的信号。

聪明资金看懂了逻辑:
钱要往母公司流,价值也会往母公司集中。
而我们这些还在研究公告条文的小股东,
往往就慢了半步。

股市没有永远的赢家,
但有永远的启示。

敏感,比聪明更重要;
行动,比犹豫更值钱。


📍后记:
我依然持有一些 GENM 的股份,
但从那天起,我告诉自己:
“下一次,当市场给出信号时,
我不会再只看‘表面’,
我要去看——钱往哪边走。”

Wednesday, 15 October 2025

13.10.2025 - 【看懂云顶母公司的“收购行动”:一位小股东的心声】

近日,大马股市再掀话题。母公司 Genting Berhad(GENT) 向其子公司 Genting Malaysia Berhad(GENM) 发出了有条件自愿收购要约(Conditional Voluntary Take-Over Offer),拟以 每股 RM2.35 的现金价收购所有未持有的普通股。

消息一出,市场哗然。
不少人以为这会是一次“私有化行动”,但仔细研究公告后才发现,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。


一、这不是“私有化”,而是一场“控制权之战”

根据公告,GENT 目前已持有 GENM 约49.36% 的股权
这次要约的真正目的,是要将持股比例提升至 超过50%,以取得控股权。

在马来西亚,企业不同的持股比例,代表着不同层级的控制力与决策权

持股比例 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    权力与意义
>33% 达到“触发线”,再增持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要约(Take-Over Offer)。
>50% 拥有控股权,可主导董事会与公司决议。
>75% 可通过特别决议(Special Resolution),如修改章程、进行重组等。
≥90% 触发强制收购权(Compulsory Acquisition),可把公司私有化并从交易所下市(delist)

目前 GENT 已逼近 50% 临界点,因此这次要约其实是迈向完全控制 GENM 的关键一步

虽然公告中并未直接提及 “privatisation(私有化)”,
但从战略角度看,若母公司能顺利突破50%,未来要进一步增持至75%或90%,私有化便成为极可能的“终极目标”。

换句话说,

这不是终点,而是布局的开端。
GENT 先以合法方式取得控制权,为未来彻底整合 GENM 埋下伏笔。


二、为什么不直接在市场上买?

母公司既然想多持一些股份,为何不直接在公开市场上慢慢买?

答案很简单——因为法律不允许。

在马来西亚,一旦大股东持股超过33%,要再增持到多数控制权,就必须依法发出全面收购要约。
这是为了保护中小股东的权益,确保每个股东都能以同样的价格决定是否卖出,而不会被“暗盘收购”所牺牲。

此外,若GENT直接在市场大量扫货,势必推高股价,反而令收购成本更高。
透过正式的“有条件要约”,
它能:

  • 锁定固定价格(RM2.35);

  • 控制预算;

  • 同时展现合规与透明的企业形象。

这是一场依法而行、策略得当的布局。


三、对市场的意义:控制权 + 策略信号

这次行动的关键字是 “超过50%”
一旦成功,GENT 将完全掌控 GENM 的董事会及战略方向。

集团可能借此:

  • 整合上下游资源,

  • 提升集团层面的资金调配能力,

  • 为未来的资产重组或私有化打基础。

虽然目前只是“控制权收购”,但这往往是私有化的第一阶段一旦市场环境与估值条件合适,母公司随时可以再发出第二轮要约,将 GENM 从交易所撤牌。


四、股价与市场反应:RM2.35,是底还是天花板?

这次要约价 RM2.35,
比公告前收市价 RM2.14 高出约 9.8% 溢价

这让 RM2.35 成为一个心理支撑价位——
意味着母公司“愿意用真金白银托住这水平”,股价自然难以再跌破。

市场预期短期内,GENM 股价会贴近或略高于 RM2.35,
尤其若投资者相信未来还有“第二波”收购动作。


五、作为小股东的心情与思考

我是一名长期持有 GENM 的小股东。
当看到这份要约通知时,
心里一半是惊讶,一半是安稳。

惊讶的是,母公司出手的时机——
选在股价低迷、市场保守的阶段;
安稳的是,至少 RM2.35 为我们这些小股东设下了“安全垫”。

我不觉得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“夺权”,
反而更像是集团在修整棋盘,为下一步“大合并”或“私有化”预作铺垫。

短期内,我可能不会急着接受要约。
我更想看看母公司接下来会不会进一步出价,
因为历史告诉我们,一旦母公司尝到控制权的甜头,下一步很可能就是完全吞并。


六、结语:一场合法而精妙的棋局

这次 GENT 的行动,
既是合规操作,也是战略信号。

它让市场看见母公司对 GENM 的信心,
也让我们这些小股东看到资本运作的秩序与力量。

有人把它看作“收购”,
我更愿意称之为“布局”—— 一步跨越50%,下一步,也许就走向私有化。

而我,只希望能在这场资本游戏中,
既守得住理性,也看得懂方向。


📍后记:
在投资的世界里,大公司下的每一盘棋都有其深意。
对于像我这样的普通股东而言,
重要的不是被消息牵动,而是理解背后的逻辑——
当你知道对方在走什么棋,你就不再慌,只需决定:
要不要继续留在牌桌上。

Wednesday, 24 September 2025

24.09.2025 - 【股价?前景?股息?——一位价值投资者的三角纠结】

每次面对一支股票时,心中总会浮现三个问题:

“现在的价格便宜吗?”  

“这家公司的未来会好吗?”  

“它的股息值不值得等?”

身为一位坚持价值投资理念的存股者,我常常在这三者之间摇摆不定。若只看股价,有时低价背后是更深的隐忧;若只看前景,又往往要忍受几年看不到成绩的等待;而若只顾高股息,有时却换来的是股价长期不上不下的煎熬。

价值投资强调“买入优质资产并长期持有”,可现实往往没有那么理想。价格便宜未必有价值,成长潜力未必兑现,股息诱人也未必可持续。

最终我学会,必须三者并看,而非择其一:

- 股价要便宜,但要合理便宜,不是“烂股清仓价”;

- 前景要稳健,但也不能脱离现实,太遥远的梦想不能当饭吃;

- 股息要有,但背后得是健康的现金流,而不是“借钱发股息”。

每一次买入,都是一次平衡的艺术。

作为一位价值投资者,纠结是过程,清醒是目标。

Tuesday, 23 September 2025

23.09.2025 - 极简生活:中年人的另一种财富自由路径

在这个物价飞涨、通货膨胀不断侵蚀我们钱包的年代,很多人拼命工作,却依然感到力不从心。其实,财富自由并不只是赚更多的钱,而是懂得如何花得更少、更有价值。所谓 极简生活,就是一种“减法的人生哲学” —— 不与他人比较,不盲目攀比,只保留生活中真正需要的东西,把不必要的开支和欲望剔除。

极简 ≠ 苦行僧,而是精简选择

极简生活,并不是叫你委屈自己,放弃基本需求,过苦哈哈的日子。它更像是一种取舍:

  • 不必每次换新手机,能用就好。

  • 衣服不是越多越好,适合自己才是关键。

  • 出行不必追求名车,可靠、实用、省油,已经足够。

每一项“减法”,其实都是在替自己“加法” —— 加回一笔可用于投资、储蓄,甚至是提升自我的资金。

把节省下来的钱,用来种下被动收入的种子

极简生活的最大意义,不是单纯省钱,而是让省下来的钱有去处。比如:

  • 投资在 股息股,让钱帮你生钱。

  • 投资在 房地产租金,为未来累积现金流。

  • 投资在 学习和技能,提升自己在职场或事业上的竞争力。

这样,你不是在“省着过”,而是把省下来的钱转化成 未来稳定的被动收入,一步一步摆脱对薪水的依赖。

中年人的挑战:不是自己,而是家人

说实话,作为一个中年人,我深知自己能做到极简生活。少喝一杯咖啡,少买一件衬衫,对我来说完全没问题。但真正的挑战,不在于我自己,而是身边的太太和孩子们。

  • 太太希望家庭生活过得舒适,不必太过紧缩。

  • 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有学习、娱乐、社交的需求,也难以完全用“极简”去约束。

所以,极简生活并不是强迫家人跟随,而是 以身作则,慢慢影响他们,逐渐让他们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需要,什么是过度的欲望。

有计划、有目标地执行

极简生活不是一时兴起,而是需要规划与坚持:

  1. 设定目标 —— 例如 5 年后建立起 RM2,000 的月被动收入。

  2. 明确执行 —— 每个月从开销里“剪掉”10-20%,转为投资资金。

  3. 持续检视 —— 定期回顾收支与投资成果,调整方向。

结语

极简,不是为了让生活变得单调,而是让生活更专注、更自由。它让我在中年这个阶段重新思考:与其追求表面的繁华,不如为自己和家人种下长期稳定的安全感。毕竟,少一点欲望,多一点智慧,才是走向财富自由的真正捷径。

Monday, 8 September 2025

08.09.2025 - Magni 季度业绩表现(截至 2025年7月31日)

📌 股民笔记:Magni 最新季报有喜有忧

Magni 刚刚出炉的 2026财年第一季业绩,一看数字,心情可说是五味杂陈。

先说整体:

  • 收入 RM377.6百万,比去年同期跌了 13.7%。

  • 税前盈利 RM47.2百万,跌幅 19.3%。

  • 净利只剩 RM35.6百万,同比下滑 20.3%。

  • EPS 从 10.3仙 掉到 8.2仙。

  • 连派息也缩水,从去年的 5仙 降到 3.5仙。

😮 说真的,看到这成绩单,第一感觉就是:公司也感受到经济寒风了。


🔍 哪些板块拖了后腿?

成衣业务 占了 Magni 的大头(95%收入),这次跌了将近 14%,主要是订单减少,再加上外汇亏损,利润也少了不少。毕竟 Magni 最大客户是 Nike,一旦订单放缓,马上就显现出来。

包装业务 虽然收入跌了近 10%,但因为原材料便宜了,反而 PBT 大涨 77%,算是给了公司一点安慰剂。


💰 财务状况

好消息是 Magni 的财务依然稳健:

  • 手上现金和定存 RM449百万,零借贷。

  • 每股净资产从 RM2.04 提升到 RM2.09。

  • 负债水平低,现金流也保持健康。

简单说,公司不怕熬,就怕单一客户订单波动太大。


📈 环比的好消息

如果和上一季(Q4 FYR2025)相比,成绩其实不错:

  • 收入环比增加 15.7%。

  • PBT 环比增加 28.7%。

  • 成衣和包装业务都有回升迹象。

这说明虽然同比差强人意,但至少复苏的苗头已经出现。


🔮 展望

管理层也没敢太乐观,提到全球经济增长放缓、地缘政治不稳、通胀和就业市场压力。不过他们强调会保持谨慎乐观,专注在成本管理。


✍️ 股民心声

Magni 这一季,可以说是 “同比难看,环比好转”。

  • 短期看,外部环境不友善,派息也减低,股民的心情难免受影响。

  • 长期看,公司财务稳健、现金厚实、无债务,熬过风浪的能力还是很强。

对于我这种小股民来说,这份季报读完,心情是失望中带点希望。只要 Nike 订单恢复、外汇没再来捣乱,Magni 的业绩有机会回到正轨。

Thursday, 28 August 2025

27.08.2025 - Teo Seng Capital Bhd 截至 2025年6月30日 的最新季度报告

 📊 财务表现分析

1. 收入 (Revenue)

  • Q2 2025:RM171.4 mil (同比 -7.4%)

  • 1H 2025:RM339.9 mil (同比 -9.4%)
    🔎 收入下滑主要是因为鸡蛋平均售价降低,虽然销量有提升,但仍不足以抵消价格下降的影响

2. 税前利润 (PBT)

  • Q2 2025:RM45.1 mil (同比 +44.4%)

  • 1H 2025:RM81.2 mil (同比 +12.4%)
    ✅ 尽管收入减少,但由于饲料成本稳定、生产效率提升及成本控制有效,整体盈利大幅改善。

3. 税后净利 (PAT)

  • Q2 2025:RM42.1 mil (同比 +59.5%)

  • 1H 2025:RM83.2 mil (同比 +37.8%)

  • EPS:7.13 sen(Q2 2025),1H 2025 累计14.08 sen(对比去年同期10.22 sen)。

4. 分部表现

  • 家禽养殖 (Poultry Farming)

    • 收入:RM283.7 mil(同比 -11.7%)

    • PBT:RM70.2 mil(同比 +10.0%)
      → 蛋价下跌拖累收入,但生产力提升 & 饲料成本稳定推高利润。

  • 相关产品投资与贸易 (Investment & Trading)

    • 收入:RM56.2 mil(同比 +4.8%)

    • PBT:RM11.0 mil(同比 +30.5%)
      → 动物保健品需求上升,带动利润增长。


💰 财务状况

  • 总资产:RM919.6 mil(较2024年末 RM846.1 mil 增加约 8.7%)

  • 净资产 (Net Assets per Share):RM1.15(去年同期 RM1.04)

  • 借贷:RM127.2 mil(同比 +6.3%,主要是贸易融资增加)

  • 现金及存款:RM169.3 mil(大幅提升,去年同期 RM110.4 mil)
    → 财务稳健,现金流改善。


📈 股东回馈

  • 股息:已宣布并派发两次中期股息,每股 RM0.015(共 RM17.7 mil)。

  • 股息政策延续,预期全年股息率仍具吸引力(约 6–8% 之间)。


🔮 前景展望

  • 董事局预计 2025 下半年在 产能提升、饲料成本稳定 的情况下,盈利表现仍会维持“令人满意”水平

  • 风险因素:蛋价波动、饲料进口成本受汇率影响、疾病风险。


📌 总结

  1. 盈利能力显著改善:收入下滑但净利大增,展现了经营效率。

  2. 估值角度:截至目前 P/B ~0.9,P/E ~3–4 倍,股息率 >6%,在大马市场算是“低估值 + 高股息”的优质组合。

  3. 适合投资者:偏好价值股、追求稳定现金流的人。

  4. 留意事项:蛋价下行风险若持续,可能影响后续营收增长。

27.10.2025 - PTPTN 贷学金:借钱还钱,是天经地义的事

今早刷新闻的时候,看到一篇报道说:有不少 PTPTN 的贷款者“人间蒸发”了,找不到人,无法追讨债务。看到这样的消息,我心里有点感触。因为其实,我自己曾经也是 PTPTN 的贷款者,而且还不是那种准时还款的好榜样——我也拖了十多年后,才真正开始面对这笔债务。 老实说,我开始还钱,...